学术动态

瓯越学术讲座第107期:在场的诗学”与“他者的诗学”——当下的诗歌创作和翻译

作者:    来源:学科办    时间:2023-05-09   阅读次数:

       202358日晚,中国当代诗人、批评家、翻译家王家新老师受邀在全讯白菜网官网203学术报告厅为全讯白菜网官网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在场的诗学’与‘他者的诗学’——当下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全讯白菜网官网院长孙良好教授主持,彭小燕教授评议。

讲座正式开始前,孙良好教授代表全讯白菜网官网对王家新教授第四次受邀讲学表示诚挚的感谢。作为中国当代诗歌四十年来极为重要的见证者,王家新教授的诗歌创作生涯贯穿了朦胧诗、第三代诗歌、九十年代诗歌以及二十一世纪诗歌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他既是自觉的诗歌创作者,又是优秀的外国诗歌翻译者,同时还是扎实的诗学理论建构者,更是不遗余力提携青年诗人的诗坛前辈。

作为新时期以来自觉承担汉语使命与历史使命的诗者,王家新老师在讲座伊始就切实地提出了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主要艺术目标即是在坚持诗歌自律的前提下重建与时代生活和现实的切身关联。王老师对诗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见解,本场讲座基于“在场的诗学”和“他者的诗学”这两种诗学主张,围绕具体的诗歌创作和翻译文本展开了分享。

首先,王老师介绍并强调了“在场的诗学”。在王老师看来,不同于八十年代的青春写作,伴随着诗歌遇到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早年的“远方”意象已不再适用,诗人有必要去有意识地记录下自己存在着的历史时间和空间地理,回到一种“诗的现场”,完成“从这里,到远方”向“从这里,到这里”的转变,摆脱“美学的空洞”,抵达那最难抵达的“未曾在场的当下”。在这个部分,他先是肯定了诗人蓝蓝的语言质地和责任关怀。在她的诗中王老师发现了痛苦颤栗的词语以及内在的绞痛,他认为蓝蓝是通过从语言到现实永不终结、循环往复的艰难行旅才最终抵达“诗的在场”,内里包孕着她对现实的深切关怀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写作策略。

接着,王老师进一步回应了“诗学的在场”是什么以及如何写的问题。他援引了意大利哲人阿甘本在《何谓同时代?》对同时代的注解,认为诗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与时代发生联系,而是怎样发生联系,强调诗要向当下我们绝对无力经历的那个部分回归。通过解读穆旦的诗作,他向在场的同学进一步解释了穆旦的写作是一种对现代生活的艺术承担,诗人通过现代性的想象将诗向现实的全部领域敞开,因而进入了现实的荒野。此外,王老师还着重探讨了翻译与“在场的诗学”的问题,通过高度肯定雷克斯罗斯的诗歌翻译,对话庞德和博纳富瓦的诗学观,强调翻译是重新开始的诗。他要求翻译者在体验原诗的创作过程后,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自己的语言中重新构建诗的“在场”,重塑诗与时间的关系,抵达时常被观念盗走的“感性存在的即时性”。这种对“现场感”“当下的在场”的强调,给了创作者启发,通过“征引历史”来“回归当下”是一种创造诗的处境的方式。

最后,王老师分享了当代诗歌转向“他者的诗学”的发展趋势。王老师并不反对诗人的主体性,但他强调诗人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强化,从自我中走出,转向同他者的共在,尤其是要对弱者倾注全部的关怀,将写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语境中,在他者认同中重塑自我。在这一部分,他深刻地反思了将“他者”凝缩成“自我”的哲学传统,将丑陋与虐杀排除在自然之外的诗意传统,以及对艺术哲学缺乏文明反思而导致的野蛮与道德承担的失效。通过解读伟大美国诗人吉恩·瓦伦汀的诗作,王老师向我们展现了他本人的爱与思,以及作为当代诗坛无可替代的承担者与思想者的诗人形象。

在讲座评议阶段,彭小燕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与震撼,并评价到诗作为某种本质被王家新老师触及了,伟大的诗人也许是那个懂得爱他人比爱自己更甚的人。同时,她也向在场的同学们提醒到,假如没有自己的主体性,一盏灯就无法“点燃”另一盏灯,回应了王家新老师在讲座中分享的结语“在夜里,两盏灯,四盏灯,八盏灯,直到每盏灯都能让其他的灯进行思考”。整场讲座在智性的关怀与诗意的烛照中落下了帷幕。 

 


  • 联系方式

  •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北校区1号楼400全讯白菜网
  • 联系电话:0577-86680856
  • 研究生招生电话:0577-86680841
  • 邮箱地址:rwxy@wzu.edu.cn
  • 人才邮箱:rwxyrc@wzu.edu.cn
  • 意见及建议电话:0577-86680852
  • 意见及建议邮箱:00062002@wzu.edu.cn
  •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400全讯白菜网微信公众号

400全讯白菜网-全讯白菜网论坛官网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