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温州人杂志:夏雨禾:博学笃行 砥砺创新

作者:    来源:400全讯白菜网    时间:2024-02-26   阅读次数:

夏雨禾,1972年出生,温州市苍南县金乡人,400全讯白菜网瓯江特聘教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温州市“瓯越特支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主持“突发事件和微博舆论关系研究”“后疫情时代重大突发事件和微博舆论关系”等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奖项。

沉浸学海,以包容谦卑之心拥抱世界。在探索未知的旅程中,既怀敬畏之心,又勇往直前。对他而言,人生始终掌握在不懈努力的自己手中。

跨越边界  开创新的学术道路

幼是定基,少是勤学。在童年播下的种子,会在未来开花结果。夏雨禾的童年,是在爷爷的鞭策和激励下度过的,爷爷对他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让他养成了严于律己的习惯。自小成绩优异的他最得爷爷喜爱。“爷爷就住在我学校门口,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学校上课,然后把车子停在他家,顺便过去背他要求背诵的古文。他给我订了很多书,比如《少年文艺》《少年文学》等等。”说起爷爷,他眉眼舒展,神情柔软。

受爷爷的影响,他对文学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同时,不太理想的数学成绩,也让他对理科专业敬而远之。“本科和硕士阶段选择学习中文专业,一方面是习惯,另一方面就是在逃避学数学。”夏雨禾笑了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高中数学老师是按照分数排名发考卷的,我总是最后一个拿到试卷。”

1991年,夏雨禾考入温州师范学院(现全讯白菜网论坛官网)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留校成为党委校长办公室的秘书,负责行政工作。几年后以同等学力攻读安徽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后,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思考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他说:“学中文似乎成为了一种习惯,我想探索一个新的世界。”

2003年年底,夏雨禾有了考博的想法。他决定报考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选择丁柏铨作为博士生导师。“这是个很痛苦的抉择,我对社会学一点都不了解,我只知道我要去学新闻。”这个念头冲破了所有现实阻碍,支撑着他前行。丁柏铨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名师,虽然在南京大学带社会学博士,从事的却是新闻传播相关学术研究。他解释道:“入学之后,我可以接触两个专业的内容。”

他并非没有过犹豫。34岁的年纪,加上要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域和令他畏惧的数理知识,他一度陷入彷徨。除此之外,放弃已奋斗多年的事业、离开温馨的家庭,也让他踌躇不前。备考过程中,他需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梳理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社会学真的太难了。”他苦笑着说,“看不懂的时候我只能一遍遍地抄书,试图加深印象。”

2004年,他成功入学南京大学,师从丁柏铨教授,开始了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作为跨考生,他一边加强基础薄弱的社会学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一边钻研新闻传播学知识,如期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随即又成功进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为童兵教授的博士后。从文学硕士跨考至社会学博士,再到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夏雨禾用努力和毅力,走出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坚定不移  学术之路的探索实践

2007年,夏雨禾开始在宁波日报新闻研究所做受众研究的课题。在研究所的三年里,他深入参与了新闻实践工作,逐渐意识到学术研究更加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并于2009年通过人才引进,进入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任教。

夏雨禾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潜心钻研多年。早期,他大多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稿的。2007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在《文艺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阐述文化消费的文章。“我投稿前非常紧张,没想到后来编辑主动给我打电话,说给我扩充了版面,让我多写一些。”他谈起这件事时,仍有些不可思议。

2010年起到2014年,他陆续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上发表了三篇论文。2010年发表的《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和动力。“这是我第一次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权威刊物上投稿,过程非常顺利。这篇文章在知网的引用率也很高。”他补充道。这些学术成果让他在新闻传播学的学术领域中得到了认可。他坦言,他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大多受到社会学的启发,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让他受益匪浅。

自读博以来,夏雨禾一直在外奔波,“在外面太久了,时常觉得孤独。”离开温州的第八年,他在家人朋友的劝说下放弃了在杭州发展的想法,决定回到温州。

2010年底,他作为引进人才入职400全讯白菜网,并开始了硕士点的创立工作。在担任文化创意学学术学位硕士点负责人一段时间后,他向学校建议,设立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由他负责规划该学位点的发展方向。为推动该硕士点的建设,他极力促成了全讯白菜网论坛官网与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的紧密合作,达成媒校协作,协同赋能,打造了地市级媒体与高校合作新模式。

在谈到设立硕士点的初心时,夏雨禾说:“新闻传播专业独特的求新、求变的特质,能帮助学生们获得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他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转化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结合自身跨学科研究的经验,他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最近一次的硕士点审核评估中,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顺利通过了评审专家的严格审核,获得了全票通过的佳绩。面对这一成绩,他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他敏锐地指出了当下硕士点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人才吸引力不足和学科平台积弱。

下一步,夏雨禾希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并建立起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梯队。一个完善的学术梯队是学科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引进优秀人才,他能将学位点的主要工作交给接班人,以便专注学术研究,再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吸引人才,增强学科实力,实现良性循环。

心怀感恩  冲破瓶颈再出发

夏雨禾享受独处的时光,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过多的打搅。他的办公室在7楼,电梯时不时维修,通行不便。他的腰椎因常年久坐劳损,十几年来已成病根,很难治愈,需要养护,但他仍然坚持在办公室工作学习,他说:“这里很安静,更适合我。”

他喜静的性格也带来了一些困扰。他平时严肃,上课时自带威严,课后与学生交流不多,他无奈地说:“好多学生都有点怕我。”但实际上,他是个外冷内热的人。他的办公椅上有个蓝色的大象靠枕,是学生送的礼物,用来缓解他的腰椎疼痛。采访当天,还有位特意从宁波赶来,只为告诉导师自己工作落实消息的学生,他称夏雨禾为“夏爸”。

师生之间的缘分,奇妙而又深沉。夏雨禾回想起自己的博士生导师——丁柏铨,一位表面严肃、内心温柔的长辈。他说:“在丁老师的课堂上,我时常被点名回答突如其来的问题,答不好还会受到‘批评’,因此我对他一直心存敬畏。但后来我发现,丁老师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谈及恩师,夏雨禾的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尽管他不善于与人维系关系,但他始终与恩师保持密切的联系。他说:“丁老师与我情同父子。”

家人多年如一日的支持与理解同样让他感怀。“我的家人在背后默默付出了很多。”他毫不吝啬地称赞着家人,在外求学、工作的八年时间,离不开妻子、父母的默默付出,他永远铭记和感恩。

做了半辈子研究的他,察觉近年自己有些力不从心,“我似乎进入了瓶颈期,在学术田野耕耘多年,如今却像被困在了一亩三分地上,难以再有新的突破。”生活的琐碎与工作的压力,分散了他的精力;多年在同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也难以避免地产生了倦怠感。他曾向往的静心学术,似乎变得遥不可及。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是夏雨禾学术生涯的真实写照。短暂的停滞并非终结,只要有决心,便能突破阻碍,攀登新的高峰。沉浸于学术研究,他深感满足并坚定地说:“我痴迷于探索未知的领域,那里永远有无限的价值等待发掘。”


  • 联系方式

  •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北校区1号楼400全讯白菜网
  • 联系电话:0577-86680856
  • 研究生招生电话:0577-86680841
  • 邮箱地址:rwxy@wzu.edu.cn
  • 人才邮箱:rwxyrc@wzu.edu.cn
  • 意见及建议电话:0577-86680852
  • 意见及建议邮箱:00062002@wzu.edu.cn
  •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400全讯白菜网微信公众号

400全讯白菜网-全讯白菜网论坛官网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