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瓯越学术讲座第117期:德国古典哲学与晚明儒学

作者:    来源:学科办    时间:2023-06-08   阅读次数:

       2023年06月07日,由我校黄家光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王骏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杨超逸主讲的学术讲座《对话的新可能:德国古典哲学与晚明儒学》在全讯白菜网官网213学术交流中心举办,历史系本科生、中文系本科生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由博士后王骏开始分享,王骏德国留学归来在华师大做博士后研究,主要做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费希特和王阳明有深刻了解其研究涉及主体性哲学,本次讲座王骏分享的主题是“心”与“我”——中西比较视域中的王阳明心学与费希特我学,王骏认为心和我在王阳明和费希特看来都是世间万物的本原,心学和我学进行比较。王骏的分享从心的概念出发,解释心的概念是如何发展的,比较王阳明心的概念、费希特我的概念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讲座探讨了王阳明怎么把“心”的概念立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王骏为我们讲述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介绍了费希特如何发现了“我”的概念,费希特认为纯粹的精神活动就是“我”,在费希特看来人类的精神行动最原处的状态是产生出一个主体王阳明的“心”被视为天地万物之本原,构成了所有人类具体行动的基础。在王阳明的理解中,“心”的本质是良知,或者可以理解为主体的实践知识,与践行合一。王阳明将世间万物 视为“事”,他强调这些“事”作为具体行动的意向存在于心中,并强调了人与世界的和谐 统一。另一方面,费希特的“我”在其本质上,被定义为理性或者主体遵循法则的行动。费希特将世间万物视为有限自我的对立面,并认为这些万物作为绝对自我行动的产物存在于自我之中,强调了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两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心学和我学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理解:心学着重于主体的实践知识,揭示出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而我学通过强调主体按照法则的行动,展示了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讲座通过比较“心”与“我”的哲学内涵,揭示心学与我学作为主体性哲学在理解人与世界关系上的不同视角,为中西哲学的对话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接下来由博士生杨超逸进行了分享,杨超逸的分享主题是人心道心何以互藏交发——基于王船山思想转进的辩护。杨超逸认为人心道心关系作为理学核心问题,潜藏理性感性相为倾轧的张力。王船山提出互藏交发说, “互藏”指理性与感性之维在本体上相互渗透,“交发”指理性与感性能力在运用中彼此协助。船山后来似放弃此早年主张,导致现有研究陷入两难:要么放弃这一哲学创造,要么只承认其部分合理性。可能出路为,将互藏交发说视为发展过程,捍卫船山个性贡献,同时揭示其转变意义。《尚书引义》立足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分展开三层论证:道心蕴含的普遍价值需要实现在人心的感性活动中;人心的情感表达依赖道心支撑,道心的具体实现由人心展现出个性风格;真实情感的差异使得理想人格丰富多样,个性风格是理性感性相互构成的枢纽。《读四书大全说》旨在克服天命-气质二分法,从而化解性中活动性与规范性的张力。人总是所身处于实践场域中,性既是人之实践能力的潜能,也要展现为实现潜能的过程。性本身具备着动态发展的历程而体现为道心,人心则通过参与道心的发展历程构成于道心之中。《张子正蒙注》将互藏交发说抬升到本体论层次。性作为人与意义世界整体相关联的本源,包含自然之维与精神之维的统一。人心之能动性来源于性,其在具体处境中与形色才情一道将性实现。

讲座结束后,三位历史系和中文系的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王骏老师和杨超逸老师回答了同学的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心”、“本体”与“知与行”的问题。最后,黄家光老师为本次讲座做了总结,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 联系方式

  •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北校区1号楼400全讯白菜网
  • 联系电话:0577-86680856
  • 研究生招生电话:0577-86680841
  • 邮箱地址:rwxy@wzu.edu.cn
  • 人才邮箱:rwxyrc@wzu.edu.cn
  • 意见及建议电话:0577-86680852
  • 意见及建议邮箱:00062002@wzu.edu.cn
  •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400全讯白菜网微信公众号

400全讯白菜网-全讯白菜网论坛官网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